常州塑料厂担任厂长——朱义华
文章来源:常州轻院市场部
朱义华1982年毕业于常州轻工业学校。20年来他历任车间主任、生产科长、销售科长;合资企业副总经理、总经理。2000年10月他服从组织调动,受命于危难之际,从收入较高的总经理位置上,来到了亏损的常州塑料厂担任厂长。他以江总书记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车间班组调查研究,形成了“以销售为龙头,以质量为生命,以创新求发展”的办厂理念。处处以身作则、身先士卒,团结和带领全厂职工,克服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,使具有40多年历史的企业走出了困境。
带好班子树形象,职工有士气,企业变兴旺。
来到新单位后朱义华厂长首先抓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,他提出,要求中层干部做到的厂级领导先做到,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先做到;各级领导各司其职,份内工作必须做好,坚决不允许踢皮球,发现问题,及时解决,彻底根除拖拉作风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每天早上班、晚回家,没有节假日,一心扑在工作上,在较低收入中保持洁身自好,不搞歪门邪道,生活简朴,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开支。在他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团结、勤奋、廉洁、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。
他以辨证思维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,总结归纳出原有企业的三大优势。他发现常塑厂是全国中空容器龙头厂,远航商标信誉好,国内知名度高,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优势;工厂有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和市场优势;作为公有制企业,有国家政策上的优势。他以此为支点用领导班子的榜样推动企业发展的步伐。他组织党员、干部积极参加义务劳动,和群众打成一片,提高企业的凝聚力;对内退、下岗人员的实际困难,他会同党总支,工会根据工厂能力,为他们排忧解难,做实事。经过努力,领导班子在职工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,使职工们看到了常塑厂的希望。
以销售为龙头,以市场促生产。
朱厂长认为:“比较”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,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,而没有鉴别就不可能有所提高,事物的推陈出新就成了一句空话;少了比较,往往就少了危机感,就会固步自封,甚至落后于别人还沾沾自喜。他和分管领导、销售部门对新老用户结构、现状进行分析,从中探寻适销对路、市场覆盖率大、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。经过产品和市场的分析比较,工厂采取了差异化销售法,一地一策,一品一策。他重视学习型企业的建设,支持职工开展各类学习活动。他强调营销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双高,思路要开阔,要转变观念,确立围绕市场搞营销的意识,树立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宗旨。他经常指导他们学习现代商战知识,要求他们琴棋书画都要懂一点,以增加沟通能力,增强营销实战灵活性。工厂建立了销售责任制,鼓励销售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,勤劳致富。此时西部大开发的热潮给工厂带来了新的机遇,他果断地决策在广西南宁、云南昆明、四川成都建立了四个分厂,节约了成本,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。
以质量为生命,向管理要效益,靠创新求发展。
朱义华厂长认为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,质量出了问题,退货,赔款,非但加重了营销人员的工作难度,同时也有损企业的形象,企业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。要走出困境,狠抓质量是关键。他坚持产品质量一票否决制,如果有人不要质量,砸企业的牌子,企业就要砸他的饭碗。他力排众议,实行了岗位记件工资制。事实证明这样降低了原材料消耗、节约了成本,提高了台班产量,增加了工人的劳动收入。
谈到企业管理,朱厂长认为关键是要大胆用人才。他内举不避亲,同是常州轻校毕业的穆世龙、王秋燕同志,前者销售业绩突出,综合素质高;后者在技术开发和质量管理上有一套,遇到问题她敢抓敢管。朱厂长及时、果断地把他们推向领导岗位:一个担任了南宁分厂的厂长;一个担任了技术质检科科长。
朱厂长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,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。他认为常塑厂是一个中空老牌企业,原来的产品养活了常塑厂几十年,不可能一下子都换掉,要立足中空,不唯中空。对产品技术开发配套了相应措施,重奖新品开发有功人员,技术质检科科长王秋燕获得了建厂以来个人最高奖励。由于政策到位,措施得力,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油面线桶的开发和生产,工厂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。
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
2004年,按上级指示,常塑厂改制,这是摆在朱义华面前的新课题,也是一个难题。他冷静地思考、分析:一些企业改制不顺利,甚至闹出麻烦,主要是有人急功近利,没有妥善处理好国家、集体、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。于是,他开诚布公,把精心设计的改革方案摆在全厂干部职工面前,除自己提出离厂外,不随意清退一个工人。改制后,职工的养老金、医疗保险、公积金、失业金及工伤、生育保险金仍旧按时为职工交纳,决不拖及一分钱;改革分配制度,使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多劳多得;改变后勤管理人员工资长期偏低现状,并时时处处关心职工生活福利。通过一系列措施,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,使常塑厂顺利地抵御了改制的风险。
今天,朱义华同志可以自信地说,常塑厂依然是全国中空容器龙头企业。而且,将永远保持这一大哥大的优势。